一、上海电气风波不断
自2021年4月7日,集团原副总裁吕亚臣涉嫌严重违法违纪,接受上海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后。5月30日,公司自爆其控股子公司上电通讯应收账款普遍逾期,存在大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风险。随后引起A股市场一场连环暴雷。之后公司高管接二连三出事,7月27日董事长郑建华被上海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总裁黄瓯先是割腕自杀不成,一周后8月5日跳楼身亡,引起资本市场一片猜忌。
二、“专网通信”贸易诈骗
上海电气及随后的十多家上市公司连环暴雷(又称“专网通信”贸易诈骗)的模式中,主要人物随田力(该人目前已经失联)利用国企的特殊地位,同时联合其他一些国企,利用公众对国企的天然信任度,以及订制产品预付10%货款的行业规则,向众多上市公司下订单。要求这些上市公司必须向指定的供货商购买原材料以及零部件,且必须100%支付货款。而指定的这些上游供货商基本上都是由隋田力控制的企业,目前隋田力控制了超过20家企业,这些企业在接到上市公司的订单之后,又以一定的预付款向一些合作企业定制产品。
整个过程中,上市公司可以将营收做大,利于炒作股价,同时对国企的应收账款通常可再进行表外融资。而在此过程中,下游公司但凡出点问题,那么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存货就存在巨大风险。多家“暴雷”的上市公司,都是专网通信业务存在异常,包括应收款逾期、存货减值风险、上游供应商逾期供货且不退预付款等等。
三、原副总裁吕亚臣公诉罪名
公开资料显示,现年60余岁的吕亚臣于1988年6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重型机器厂厂长、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位。2008年4月份至2018年7月份,任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2018年7月份至2020年4月份,任职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于2020年5月份退休。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22年1月7日公开开庭审理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吕亚臣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为亲友非法牟利、重婚一案。公诉机关指控,2007年至2012年,被告人吕亚臣利用担任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副总裁等职务上的便利,在经营业务中虚增交易环节,侵吞公款共计人民币2,137.07万余元。2003年至2020年,吕亚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经营活动提供帮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652.12万余元。2018年,吕亚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谋取个人利益,指使下属公司负责人通过开展融资性虚假贸易,将1,567.6万余元电子商业承兑汇票挪用给相关公司使用。2007年至2016年,吕亚臣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大量盈利业务交由其妻弟杜某某控制的上海鹭兴物流有限公司承揽,上海鹭兴物流有限公司共非法获利1,405.77万余元。此外,吕亚臣在合法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长期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并育有一女。据此,对被告人吕亚臣依法应当以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重婚罪追究刑事责任。
乍看,上海电气等多家上市公司涉及的也算是正常的商业模式,若不出事则多方受益。吕亚臣被查和上海电气暴雷是否有必然联系,是吕亚臣被查导致了上海电气暴雷,还是上海电气暴雷更坐实了吕亚臣的罪名,不得而知。
四、白领犯罪
白领犯罪最早是由1939年时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的Edwin H.Sutherland在其就职演讲中提出,社会学家应该关注商业违反犯罪行为,特别是大公司的违法行为。通过对美国70家大型公司的政府档案的分析,这类破坏规则的违法行为是家常便饭。根据Sutherland的理论,白领犯罪大致可以定义为体面的、有社会地位的人利用职业之便实施的一种犯罪。结合目前国内的司法实践,大致可以分为公安经济犯罪侦查部门侦办的如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合同诈骗、虚开发票等经济犯罪案件,以及由国家监察委侦办的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行贿、受贿、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等犯罪。而有些罪名的差别主要在于犯罪主体身份问题,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和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比如上海电气的吕亚臣,受控的是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罪,因为上海电气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作为副总裁的吕亚臣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是并非上海电气所有员工都是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在贪污贿赂类犯罪辩护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现实下,辩护人要高度重视“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之辩。结合经验,我们认为要从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形式要件指:行为人系经国家出资企业中负有管理、监督国有资产职责的组织批准或者研究决定而任命;实质要件指:行为人代表该组织在国有控股、参股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中从事组织、领导、监督、经营、管理工作。
再者本质上,该类犯罪主要都是出于经济目的,不同于故意杀人、伤害和性侵犯(当然也有高位者利用职权压迫从而进行性侵害,此处不做讨论),亦不同于盗窃、抢劫等犯罪。此类犯罪通常具有利用职务便利以及变相转化商业模式的高智商犯罪特征,作案方式隐蔽。尽管如此,职场上,该类犯罪亦是高发,一些行业惯例操作,在白领们离职后,若员工与公司间发生纠纷,则两方都极易卷入刑事案件。虽然经济案件涉案的金额通常都很大,但是相关入罪金额却不高。2022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2022年5月15日实行的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加大了对民营企业内部发生的侵害民营企业财产犯罪的惩治力度,进一步提高和调整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挪用资金罪的刑罚配置。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等5种非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立案追诉标准,采用与受贿罪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相同的入罪标准。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等立案追诉标准由原先的六万元下降到三万元。刑事风险无小事,领导、白领们更应注意规避相关风险。